潮汕乡村神戏,俗雅共赏已成既往
北京易恒信认证科技有限公司 首页 充值中心 业务范围
  • 首页
  • 充值中心
  • 业务范围
  • 潮汕乡村神戏,俗雅共赏已成既往
    发布日期:2022-08-17 17:52    点击次数:192

    图片

    潮汕乡村神戏,俗雅共赏已成既往

    潮剧源头,可以追溯到宋元的戏曲。宋元时期,赵宋末代皇帝南逃,勤王兵马溃败流散,王室礼乐散落民间,戏剧传统开始在潮汕地区传承。明代戴璟在《广东通志》所载:"潮俗多以乡音搬演戏文"。清初屈大均在《广东新语》所载:"潮人以土音唱南北曲,曰潮州戏"。

    潮俗重祭祀,拜神祗,也拜祖宗。祭拜时多请戏班子搭台唱戏酬神谢恩,俗称神戏,大的活动每年有两次,农历三月“妈生戏”,十一月“敬神戏”,每次可长达一个月,日夜连场,好戏连台,“每一唱演,则通宵达旦,举乡若狂”,百姓百看不厌。

    记得小时候看戏,家家户户拿着草席、条凳占位,调皮的小孩可以骑在大人的脖子上看戏,威风八面。戏台都是临时搭建的,竹竿为架,桐油帆布或谷笪覆顶,木板铺台,色帘作幕,整体似"厂"字状,俗称“厂棚”, 彩铃定制安放神位的称为“神厂”。戏台后台有理事的轮流看守,不轻易给人上去。

    祭神仪式开始时,三声大铳,潮剧必演的开台戏,就是专家们所总结的《五福连》,包括《净棚》、《跳加冠》、《仙姬送子》、《京城会》和《八仙庆寿》等五折。中国百业皆有祖师爷,演戏的祖师爷是唐明皇,开场戏祖师爷,先出场清场,整肃戏场秩序,称为《净棚》 。唐明皇出场,唱独角戏,念四句韵白:"高搭彩楼巧艳妆,梨园子弟有万千。句句都是翰林造,充值中心奏出离合共悲欢。(白)来者万古流传(拖了个超长音)! "接着是向四个台角作表演身段,音乐吹奏,退场全场静寂。

    这时又是一出独角戏,叫《跳加冠》,没有台同,只有身段表演。演员丞相装扮,脸蒙面具,手执缎制条幅,祝“合境平安”、"加冠晋禄"、"天官赐福"、"指日高升"。接着唱《仙姬送子》演仙姬(七姐)送子与董永,全段表演只有四句台词,寓意于"福"(俗谓有子有福)。然后就是《京城会》,演吕蒙正得中状元,接发妻到京城相会,共享荣华,寓意于"禄"。后面是《八仙庆寿》,演东方朔邀请八仙赴会与王母祝寿,寓意于"寿"。

    开台戏结束,祭神仪式也结束了,也是三声大铳,鞭炮齐鸣,正戏开锣了。

    可惜,现在的潮汕乡村,神戏还在年复一年的上演,但看戏的盛况已不如以前了,只有上了年纪的老戏迷,看得如痴似醉的,是不是还跟着哼几句,年轻人和小孩是不会看的。记得,潮剧有不少经典,如《白兔记》、《荔镜记》、《苏六娘》、《井边会》、《柴房会》等,不少戏词已经深入民间,成为百姓的口头禅了。

    潮剧也注重与观众互动,第一个例证是“老丑逗戏”。虽然整台戏中,生、旦角色唱、 白较多雅文,但丑角不但可以说白话,还可以随意插科打诨,逗引观众。称做"老丑旦白话"。有时,戏班还靠老丑来进行斗戏。

    其次是潮剧的帮声,以女声帮唱为主,有时也有男声帮唱、男女声混合帮唱。剧情高潮时,台下的观众的帮唱声与台上遥想呼应,此起彼落,浑然一体。



    上一篇:小提琴家记录自己学琴十年的变化,这就叫台上一分钟,台下十年功!
    下一篇:专辑音乐歌曲mp3地址